即时零售大战:从流量争锋到数字基建的终极对抗

  本地生活的竞争正从用户规模转向数字基建效能与生态韧性的终极较量。

  这场被预言将持续“一百周”的即时零售战争,开战近十周,竞争主线已发生根本性跃迁。战局正从抢夺用户、高额补贴的“流量战”,全面转向以智能算法、云端协同、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新基建”深层对抗。平台之间不再只是商业模式的较量,更是在物联网节点部署、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分布式仓储调度等基础设施坚固性与延展性上的全面竞赛。

  市场经济没有“护城河”

  阿里巴巴试图以补贴重塑用户已被美团牢牢塑造的“路径依赖”,本质上是以资本冲击用户习惯与认知结构。美团凭借多年运营,已将“点外卖/买万物”深植为用户肌肉记忆,形成高频刚需场景下的结构性壁垒。用户认知建设,终究是一项需秉持长期主义的系统性数字工程。

  终极竞争是用户时间、行为与认知的争夺——比市场份额更具根本性。阿里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以技术和资本重塑消费心智,建成容纳多元场景的融合型数字生态。一旦补贴退潮,用户能否沉淀为持续行为,仍是未知数。

  无论是即时零售还是更广阔的数字商业,一切壁垒都只是演进中的阶段性现象。消费者心智未固、格局重塑之际,静态防御背离了市场经济核心逻辑。历史不断印证:所有垄断终将被“创造性破坏”瓦解——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经济系统内在的动态博弈永不终止,企业一旦趋于守成,即面临出清风险。

  基于对“创造需求”这一数字增长逻辑的深刻洞察,企业需要跳出GMV迷思,转向以用户时长、频次与情感连接为核心,构建激发增量消费的数字生态。这既契合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势,也是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在数字时代的再现——以技术重构生活方式,释放消费乘数效应。

  这一进程急需长期资本支持,其背后是对数字市场演化路径的深刻预判。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来自要素配置效率的全面提升。零售勃兴必须与高质量发展同频,而民营经济的敏锐与活力,正是优化资源配置、响应需求脉动的微观基石。政府应做的并非过度干预,而是维护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

  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是动态演化的进程:只有中转站,没有终点站;没有护城河,只有创新河。任何市场主体都无法永远屹立潮头,静态的“护城河”终将被“创新河”冲刷重构——这条河流由民营经济的活力、数实融合的动能与消费升级的需求共同汇成。当“三国杀”推动商户生态持续扩容,当万亿赛道重塑国民消费行为,我们所见证的不仅是商业迭代,更是中国经济通过“干中学”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升的生动写照。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融合”

  阿里面临的挑战远超补贴或流量导入,而是一场艰巨的“系统融合”之战:如何将“远场电商”(淘宝/天猫为代表的“搜索”逻辑、以“天”为单位的交易)与“近场零售”(饿了么为代表的“即时”逻辑、以“分钟”为单位的履约)进行底层重构和数字化整合。

  目前,“淘宝”与“淘宝闪购”仍处于系统割裂状态,淘天海量非标品商品难以迅速转化为即时零售的有效供给。非标品(服装、数码等)的库存管理、仓储逻辑与生鲜快餐截然不同,数字化融合难度极大。要打破消费者对平台形成的“远场”与“近场”二元认知,唯一路径是依托智能算法和中台能力,扎实推进数字基建,将传统电商能力下沉至即时零售的末梢神经。对阿里而言,这是一场全链路的数字化供给侧改革,且时间窗口正在收窄。

  相比之下,美团生态天生为“近场”打造,呈现出高度“内聚性”。正如有机体般,大脑(数据中台)、神经(实时调度系统)与肢体(骑手网络)高度协同、反应敏捷。美团APP作为统一终端,依托统一中台、本地商户生态和运力网络,形成结构性优势,其算法精度、响应速度和系统鲁棒性(抗干扰与容错能力),构筑了较高的数字壁垒。这种原生的一致性与韧性,绝非短期补贴所能复制。本质上,美团与阿里之争,是垂直深耕型数字基建与全域整合型数字基建的对抗。

  “内卷”抑或“极致演化”:数字基建的全球输出意义

  若跳出零和视角,这场高强度竞争实则成为中国商业“极致演化”的独特土壤。在此高压环境中淬炼成型的数字基建能力,其效率、弹性与创新性被推向极致,从而具备了对外输出的强大势能。

  极致竞争是内生创新的核心引擎。唯有当“内卷”压力逼近临界,颠覆式创新才更可能发生。这不是外部强加,而是企业为求生存而自发推进的技术迭代与知识溢出——正契合罗默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持续增长源泉的核心观点。

  因此,所谓“内卷”,实则是数字竞争力的“压力测试”。我们不应抱怨竞争残酷,而更应意识到:这正是锻造世界级数字企业的唯一路径。当前,源自中国的即时零售模式正系统性落地中东、东南亚等市场——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更是一场以数字基建能力为内核的生态输出。

  本地生活的竞争正从用户规模转向数字基建效能与生态韧性的终极较量。这已升维为系统、架构与算法的全面对抗。唯有铸就高效、稳定且富有弹性的数字基座,方能主导服务与成本,赢得持久战。数字化的根本,在于对实体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重塑——将线下生态转化为平台的活态数字基础设施。其根本使命,是以数字之力赋能千行百业,最终回归于人,推动经济形态演进。

  而在更宏大的叙事层面上,这场战争远不止是商业策略迭代,更是一个时代转型的必然阵痛。战争本身,成为范式转换期的鲜活案例: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过往的成功与经验,甚至可能成为洞察未来的阻碍。

  每一次深刻的产业变革,都伴随权力结构的松动与认知体系的重写。能够主动走出舒适区、不被光环束缚,以“空杯心态”理解新规则的组织与人,才可能穿越变迁的周期。这不仅是一家企业必须应对的战略命题,也是每一个个体在疾速变化的时代中,无法回避的生存思考。

  (作者系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