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
连续三年股市上涨叠加理财网红带动,德国超过300万人自2022年以来首次入市,股民人数十年增44%,ETF资产七年翻三倍。越来越多年轻家庭将ETF视为“新型储蓄账户”,甚至计划从孩子出生起配置基金。
在连续三年股市繁荣推动下,向来谨慎的德国投资者正在改变几十年来的投资习惯,从传统的银行储蓄转向股票和ETF投资。
根据贝莱德的调查,自2022年以来已有逾300万德国人首次买入股票或基金,增幅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德国股民人数比十年前增加了44%,ETF的管理资产自2017年以来更是暴涨约200%,达到3430亿欧元。
德国DAX指数今年迄今已上涨逾20%,创下连续第三年涨势,表现远超标普500指数。行情的火热叠加社交媒体上的“理财网红”带货效应,终于让“现金为王”的铁律开始松动。
这一转变对欧洲最大经济体意义重大——健康的股市回报将帮助德国家庭为退休养老做准备,这对快速老龄化的社会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助于解决困扰欧洲多年的问题——缺乏风险承担者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进而推动长期停滞的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然而,德国家庭仍将37%的资产存放在银行储蓄中,几乎是美国水平的四倍。仅有20%的家庭金融资产投资于股票,而美国这一比例为42%。
理财网红推动投资理念转变,金融机构推波助澜
在Instagram和Reddit等社交平台上,理财博主和“金融网红”不断输出“ETF才是21世纪的储蓄账户”“长期持有也能致富”等理念,尤其成功说服了年轻一代。
如今,在r/finanzen等德语投资论坛,用户数一年间增长四成,讨论火爆程度堪比美股散户社区。越来越多年轻家庭将ETF视为“新型储蓄账户”,甚至计划从孩子出生起配置基金,改变了“存钱在银行”的代际传统。
德国各大券商和资管机构也在借势“教育”投资者。
柏林线上券商Trade Republic在地铁和广告牌上密集投放宣传,Comdirect甚至邀请多特蒙德球员和说唱歌手Reezy代言,老牌资管公司DWS也开通了Instagram账号,用“丈夫不是退休计划”这样的标语来吸引女性客户。
历史包袱与现实困境
不过,德国人的谨慎并非全无理由。
无论是1923年的恶性通胀,还是2000年前后的“电信股暴雷”和“新市场崩盘”,再到2020年支付巨头Wirecard爆雷,德国投资者曾多次在股市里受重创。如今,即便投资风潮兴起,德国家庭资产中仍有37%放在储蓄账户里,是美国的近四倍。
这种结构性偏差也让德国人的平均家庭财富低于欧元区中位水平,而养老金缺口则日益迫近。布鲁盖尔智库预计,到2050年,德国将出现“二打一”的人口结构:每两名劳动者需供养一名退休者。
正因如此,市场人士认为德国必须建立类似美国401k或瑞典个人投资账户(ISK)的制度化工具。
Trade Republic联合创始人Christian Hecker直言:“德国的出路就是美国化或瑞典化,养老金改革是引发世代转折的关键。”
经济转型的关键一环
金融专家普遍认为,德国散户入市不仅关乎个人养老金保障,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增长动能。
据智库New Financial计算,如果德国散户入市,且投资水平达到邻国法国的程度,将为企业融资提供额外1.1万亿欧元资本。作为比较,德国股市总市值约为2.6万亿欧元。
德意志银行估计,德国必须保持2%的年增长率才能为养老金和社会保障提供资金,但未来五年的预期增长率仅为0.5%。缺乏投资者参与意味着德国股票相对便宜,具有更大上涨潜力。
按照巴菲特青睐的估值指标,德国股市市值约为GDP的66%,而美国股市规模超过名义GDP的两倍。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人虽然疯狂买入ETF,但资金大部分仍流向美国科技股。
eToro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德国客户最爱持有的十只股票中,九只是美股巨头(英伟达、特斯拉、微软等),唯一的本土股票是军工企业莱茵金属(Rheinmetall)。
不过,随着德国政府加大国防与基建刺激,军工和工业股今年涨势惊人,DAX指数表现也远超标普500。DWS的数据显示,一只“剔除美股”的全球ETF,自2024年推出以来资产已从区区400万美元膨胀至35亿美元,说明本土市场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不同于上世纪的股市幻灭?
德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观念的断代更替:从“现金为王”到“ETF定投”,从“理财就是存钱”到“投资就是理财”。
正如分析师Joachim Klement所说,真正的考验是未来几年能否避免一次毁灭性的股市崩盘。“这一次不像90年代那样泡沫化严重,只要不发生惨烈的崩盘,我对德国投资文化的转变持乐观态度。”
可以确定的是,德国人已不再固守存折,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股市。至于这股热潮是昙花一现,还是引领一个“全民股民”的新时代,答案将由未来的市场周期给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