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评行业“期中考”交卷,严监管下有机构已暂停新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信用评级行业交出今年二季度“成绩单”。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5年二季度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显示,二季度评级机构承揽的债券产品和主体数量环比均上升。

  从业务集中度来看,排名前三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分别为30.66%、26.29%、12.20%,合计占全市场的比重接近七成。同时,同一发行人评比不一致率环比下降,评级偏差减少。

  记者注意到,这是协会首次未在通报中明确,具体哪三家评级机构业务量排名前三。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反内卷、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不应过度关注个别信用评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重在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以利差分析和信用等级迁移矩阵为工具的评级质量检验机制。

  另据记者从业内独家了解到,近期针对信用评级行业的一场合规风暴正在酝酿中,波及多家行业头部机构,有机构在处罚文件申诉期已停止新增业务。

  首次未披露市占率前三机构名称

  自2017年12月5日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每季度定期更新当期债市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

  记者注意到,8年来发布的各期通报都会披露各家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占比情况,对于部分业务占比在10%以下的评级机构有时不予披露,但始终会公布业务量排名前三位的机构。

  但在今年信评机构的“期中答卷”中,具体机构名称首次未公开。

  信用评级行业是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从承揽业务量占比数据来看,前四名一般被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评估、东方金诚、中证鹏元四大机构包揽。记者根据各期通报梳理了2023年至今四大评级机构的业务承揽占比情况。

  整体来看,在2024年以前,三家评级机构业务量占比始终在70%以上。2024年交易商协会完善评级自律规则体系,鼓励债券发行人选择2家及以上信用评级机构提供评级服务,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他中小评级机构业务量逐渐提升,前三大信评机构承揽业务量占比也逐渐降至70%以下。从今年二季度通报数据来看,1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3201只,环比上涨22.69%;共承揽主体评级3905家,环比上升77.50%。其中前三大机构业务量合计占比为69.15%,环比提升1.3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市场集中度略有提升。

  从通报披露的其他数据来看,二季度行业评级质量有所提升,主要反馈在评级一致性方面。截至6月末共有840家发行人获得2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占比为16.51%,其中有49家发行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5.83%,环比下降1.27个百分点。

  合规风暴酝酿中

  在未披露头部机构名单的背后,一场信评行业的合规风暴正在酝酿中。

  8月初,交易商协会发布对中证鹏元的自律处分,揭开了评级机构违反独立性要求,与受评对象合作的“四宗罪”。

  交易商协会2025年第15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决定,经查,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存在以下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定的行为:

  一是向潜在受评对象发送级别提升建议方案。二是在评级协议签订前,评级分析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共同与企业接触,未按要求进行有效隔离。三是在评级协议签订前,评级分析人员实质开展评级作业。四是在某企业相关核心资产尚未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前出具评级等级,评级依据充分性、可靠性不足。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定,经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协会对中证鹏元予以警告;责令其针对本次事件中暴露出的市场营销、评级作业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在中证鹏元被自律处分后,还有其他头部信评机构的违规行为受到监管关注,在处罚申诉期有机构已暂停新增评级业务,有合作发行人已受到影响。

  事实上,从2024年以来,多家头部评级机构因违规行为遭到处罚,中诚信国际与联合资信评估两大“巨头”曾收下2024年信评行业的两张最大罚单。

  其中,中诚信国际因未按规定办理备案、未按照法定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违反独立性要求、违反一致性原则、违反信用评级从业人员管理要求等四项违规行为,被央行警告并处以罚款768.50万元。时任两位副总裁对部分违法行为负有责任,分别被罚款3万元、13万元。

  联合资信评估因未按规定办理备案、未按照法定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违反独立性要求、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披露虚假信息、违反一致性原则等五项违规行为,被央行警告并处以罚款741万元。时任总裁对部分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并罚款27万元。

  与此同时,头部机构在债券违约率的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

  “违约率”是衡量评级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是高评级债券发生违约,对信任评级机构的投资者而言影响更大。从交易商协会发布的“2024年评级机构所评公司非金融企业发行主体1年期平均累积违约率”来看,以AAA级别债券1年期平均累积违约率排名,大公国际该项违约率最高,达到0.31%;联合资信评估达到0.18%,位列第二;东方金诚达到0.13%,位列第三;中诚信国际该项数据为0.12%,位列第四。AA+级别债券违约率排名顺序与AAA级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是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大公国际,在2018年曾因严重内控问题、违反独立原则、高管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个别评级项目底稿缺失等,被交易商协会处以严重警告处分,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被证监会暂停大公国际证券评级业务一年,此后市场占有率一蹶不振。

  行业“反内卷”加码

  在关注信评机构业务独立性等合规问题之外,“反内卷”是近期信评行业的第二大关键词。

  就在8月15日,东方金诚收到一张特别的罚单,成为首家因“违反不得以承诺低收费手段招揽业务管理规定”而被处罚的信评机构,时任大区总经理也因该项违规行为被警告并处罚款4万元。此外,该公司的违规行为还涉及违反一致性原则管理规定,合计被罚62.9万元。

  信评行业“反内卷”自律检查始于今年7月。一方面,7月18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中评协”)印发《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低价竞争的标准,对于投标价格,评估机构报价低于全部通过符合性审查评估机构投标报价平均值50%的,对手可收集证据举报。

  另一方面,7月某股份行二级资本债承销服务费的“白菜价”事件,引发交易商协会启动自律调查。近期,交易商协会发布承销报价自律新规,明确禁止主承销商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报价参与债券项目竞标,并细化成本测算和报送要求。

  “近期监管重点关注低价投标行为,有评估机构因此被约谈而放弃中标项目。”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士表示,中评协与交易商协会形成合力,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公平竞争。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