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全球投行的顶尖交易撮合者纷纷前往苏黎世,向瑞银推介可能改变瑞士金融面貌的交易。
该行高层不断听取相关方案介绍,寻求如何应对一项重大挑战:按照瑞士政府提出的银行业改革提案,瑞银集团将在未来十年内面临高达260亿美元的新资本金要求。
理论上可供选择的方案从激进到保守不等——激进方案包括与非瑞士银行进行合并或收购,将注册地变更,规避即将到来的新规;保守方案则进行一系列技术性调整,在未来几年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瑞银对贸然采取激进举措兴致寥寥,而是准备在瑞士议会推进相关法案期间,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进行游说和做好舆论工作。然而,也有声音警告,如果瑞士执意坚持其要求不变,瑞银可能仍需要做出重大转变。
此次冲突源于瑞银2023年在政府斡旋下收购瑞信后出台的措施。瑞银规模的扩大,引发外界担忧一旦未来出现危机,瑞士可能无力再次出手救助。
瑞银董事长Colm Kellehe抨击新的资本要求“过高”,并警告将不利于瑞银与全球对手的竞争。尽管瑞士面临美国总统特朗普提高贸易关税的压力,但财政部长Karin Keller-Sutter丝毫没有迹象会放宽这份将向瑞士议会提交的法案。
“现在对任何潜在情景及我们的应对措施发表评论都为时过早,”9月11日瑞银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在彭博电视表示。“当然,按目前提议的要求来看,确实非常苛刻,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以下假设情景是与分析师、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讨论的结果。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决定,瑞银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更新其对瑞士政府改革纲要的立场。瑞银当前拒绝就其想法发表进一步评论。
问题所在
对瑞银而言,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母行层面计入其海外子公司的风险。瑞士政府希望将所有这些风险都从母行的资本中扣除,这意味着要做好在海外情况恶化时承担重大损失的准备。
此举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瑞银的CET1比率将在未来十年升至约19%。虽然有人认为这可能降低借贷成本,因为银行会被视为更稳健,但这一水平远高于同行。
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可以限制股东分红,或向投资者增发股份——但这两种选项本身都不具吸引力,会惹恼现有股东并压低股价。银行还可以逐步调整业务部门结构,以减少资产规模。
瘦身
这笔账不禁让高管们思考——有没有哪个业务可以彻底舍弃?出售或逐步关闭某个需要大量资本的高风险部门,可能会立竿见影地提高瑞银满足即将出台的监管要求的机会。
瑞银的核心业务是全球财富管理,其风险加权资产约为1660亿美元,管理的客户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
鉴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投行业务被视为缩减或剥离的候选对象。即便瑞银和瑞信的投行部门合并,其规模仍远小于华尔街同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瑞银大幅缩减了其交易和交易撮合部门的规模,瑞信也在最后几年调整了自己的相关业务。
然而,投行业务为瑞银的超高净值客户提供着高价值且复杂的服务——交易员和交易撮合者往往在市场动荡时期带来巨额利润。进一步精简投行业务将损害瑞银的声望——在瑞银面临亚洲和美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之际,这无疑是一场赌博。
更务实的选择是削减特定的高风险业务,例如向高负债企业放贷。向对冲基金提供融资的机构经纪业务也是潜在关注领域,在最新的全球资本改革下,该业务的资本要求提高。
技术性调整
尽管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些更技术性的方式,可以在不进行“痛苦切割”的情况下压缩瑞银的资产负债表,或规避母行资本要求,
瑞银可以增加对重大风险转移的使用,即将信用风险转移给外部投资者。这一策略被欧洲银行广泛采用,但在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方面作用有限。这种方法还可以维持母行在海外子公司中相对较高的杠杆率,而不是像目前的计划那样降低。
部分分析师对所谓的“上游”寄予厚望——即合作的外国监管机构允许瑞银将其海外业务的多余资本汇回国内。该行已计划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转移约50亿美元。
不过,全球监管机构一直要求银行在其经营所在市场保留更多资本,监管消息人士称,银行在将资金汇回母行方面面临较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