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最惨基金经理:从"孙大圣"到"垫底生"

  来源:Y趣理说

  2025年以来,A股市场处于震荡上行趋势,不少偏股型基金凭借板块轮动与精选个股取得了正收益。然而,建信基金旗下的部分主动权益产品却逆市下滑,尤其是由孙晟管理的“建信中国制造2025A”基金年内回撤14%以上,在同类基金中几乎垫底。这不仅暴露出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的缺陷,也折射出建信基金权益投资板块的整体困境。

  01

  管理层震荡与业绩滑坡并行

  近期,建信基金在投研和管理层面频频出现波动。7月24日,公司公告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及首席信息官宫永媛同时卸任三项职务,并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这位曾在建设银行体系深耕17年的高管,自2018年进入建信基金以来,历任纪委书记、党委委员等职务,2023-2024年间更是集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于一身,属公司核心管理层。市场传闻她将回归银行系,出任建信消费金融党委副书记、总裁。

  宫永媛的离任,使建信基金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内部治理方面同时失去一位熟悉股东体系与公司运作的复合型管理者。这对于正处在结构调整与权益投研改革关键阶段的建信基金而言,无疑是一次管理层空窗期的风险暴露。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孙晟管理的“建信中国制造2025A”基金因业绩不佳成为市场讨论焦点。这只成立初衷为捕捉中国制造业升级机遇的主题基金,在孙晟执掌的8年多时间里,未能构建稳定的收益曲线,今年以来亏损了14.16%,近三年累计亏损38.13%,近五年亏损10.94%,不仅跑输同类均值,更远低于其业绩比较基准,排名也是垫底。

  投资策略失焦:高换手率与主题偏离

  深究其业绩不振的原因,核心问题在于投资策略的稳定性与执行力缺失。近一年报告期数据显示,“建信中国制造2025A”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在各季度间更换幅度极大,部分季度更替数量高达6-7只,换手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频调整导致投资组合的风格漂移严重,主题定位逐渐模糊。

  例如,2024年四季度前五大重仓股包括宁德时代、平高电器、许继电力、美的集团和中国移动;到2025年一季度则变成比亚迪、润建股份、潍柴动力、大位科技和美的集团;二季度又更换为科泰电气、润泽科技、泰豪科技、潍柴重机、润建股份。持仓方向在新能源、传统制造、通信设备等多个板块间反复切换,缺乏长期战略定力。

  这一操作模式在本质上偏向“追逐热点”在市场情绪高点介入、热点降温时被动承受回撤。如此反复,既增加了交易成本(包括佣金、印花税及冲击成本),又稀释了阿尔法获取能力。换言之,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价值正在被不断削弱。

  “孙大圣”年内全军覆没

  孙晟自2011年进入公募行业,先后任职于华夏基金、建信基金,累计基金经理任职时间已达9年。但是,目前他在管的4只基金总规模仅约4.18亿元,且年内无一实现正回报。其中两只基金净值跌幅超过10%,包括“建信内生动力A”和“建信中国制造2025A”。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2025年市场回暖背景下,沪深300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均录得正收益,孙晟管理的基金的表现仍持续落后,说明问题并非源于整体市场环境,而是投资决策体系的内生缺陷。

  02

  公司层面的结构性隐患

  建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背靠建设银行等大型股东,凭借渠道和品牌优势,资产管理规模长期位居行业前列。截至2025年二季度,公司管理规模达9268亿元,行业排名第11。然而,从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来看,公司仅列第27位,且产品结构严重失衡——货币市场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合计占比高达95%,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偏低。这种高度依赖固收的格局,使得公司在权益投资领域的业绩波动更加放大。

  盈利能力方面,自2022年以来,公司净利润持续下滑,2023年同比下降24.59%,2024年继续下降4.42%。这不仅与权益产品的萎缩有关,也与固收类产品费率较低、难以提供高利润贡献相关。

  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处于多重变革期,在监管要求提高权益投资占比、ETF竞争加剧、投资者结构逐渐机构化。在此背景下,建信基金权益板块的低竞争力与人才流失,将直接影响其长期发展潜力。

  而对于建信基金管理层来说,如何稳定核心投研团队、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已成为关系到公司行业地位与盈利能力的战略性课题。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